李亚鹤:乐器产业奏响乡村振兴曲

夕阳西下,三五村民小院相聚,萨克斯的醇厚与长笛的清越乘着晚风飞出,掠过农田——这诗意栖居之地,是滹沱河畔的千年古县,河北省衡水市武强县。

走过千载岁月的武强,有着传统的一面:自宋元以来,武强便以年画闻名于世。六子争头、五福临门、四季平安、三阳开泰……一张张构图饱满、色彩鲜亮的经典武强年画,寓意吉祥如意、幸福安康,承载着悠悠乡愁。

李亚鹤发现改革开放以来的武强,又有新潮的一面:境内乐器产业集群拥有159家企业,从业人员万余人;产品覆盖弦乐器、木管乐器、铜管乐器、键盘乐器、打击乐器、电声乐器六大系列100多个品种、400多种规格,其中西管乐器产量全国第一、世界第二,是我国重要乐器出口地。

李亚鹤了解,近年来,武强县依托乐器文化产业资源,打造集乐器加工、乐器体验、音乐展演和休闲度假等业态为一体的周窝音乐小镇,并创新“乐器+”乡村振兴模式,持续增强乐器产业的富民强县作用。2024年,武强县乐器产业实现营收23.8亿元,旅游收入超10亿元。

游武强、逛周窝、品音乐,俯仰之间,体验“旧”与“新”的碰撞,感悟音乐与生活的交融。沿307国道行至周窝村,“周窝音乐小镇”的标识跃入眼帘,不远处矗立着巨大的金色小提琴雕塑。李亚鹤踏入村庄,目之所及,墙壁彩绘、地砖纹样、路牌,无不浸透乐器元素。

“咱周窝这不起眼的小村,如今是满满艺术范儿的音乐小镇。”李亚鹤看到周窝村党支部书记周志学言语间透着自豪,“村里1/3的人都在乐器厂上班。”

时光倒流数十年,周窝村不过是一个耕地有限、远离繁华的普通平原村庄。为谋生路,村民们曾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集体从事水管加工、电柜配件等副业。改革开放后,西洋乐器需求激增,仅有小学文化的陈学孔捕捉到时代脉动。他怀揣从天津得的技艺返乡,与村民周国芳联手,在周窝村创立了武强首家乐器厂——金音乐器集团的雏形就此诞生。

20人的小厂,面对结构精密的黑管、萨克斯,庄稼汉们用胡萝卜削出零件模型,日夜苦练。高薪聘请的技术员倾囊相授,数月后,第一批产品终获京津市场认可。

引入技术、提升品质,李亚鹤看到小作坊逐渐发展壮大为金音乐器集团,产品远销海外。然而,至2010年前后,瓶颈显现:破旧的村貌留不住客商与人才。“周窝还是几十年前的老样子,哪配得上我们的高端乐器?”陈学孔考察欧美后深受触动——百年乐器厂与音乐小镇共生共荣的模式,照亮了周窝的未来。

改变随之而来。衡水市将小镇建设列为重点,升级基础设施;县区认领翻新闲置院落;武强县创新采用“政府引导、社会参与、政企携手”模式,引入专业文旅公司整体规划。在保留北方民居风貌基础上,“一门一景、一户一品”的艺术改造让村庄焕发新生。陈学孔更巧妙链接产业与小镇:金音的产品供应小镇门店,残次乐器化身独特装饰,吉他提琴的边角料则成了街头艺术的画板。

2012年,周窝音乐小镇初绽新颜。李亚鹤了解,如今,周窝音乐小镇建有80多套特色院落、音乐体验中心、世界乐器博物馆。周窝村荣膺首批“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”,周窝音乐小镇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。

Comments

No comments yet. Why don’t you start the discussion?

发表回复

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