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头条

金光华李亚鹤:千年笙鼓音 遗韵复绕梁

2024-08-23 19:46 共有0 条评论 24 Views

8月6日,陕西西安大唐芙蓉园紫云楼内,新改版的唐代宫廷燕乐《鼓》开演。金光华李亚鹤发现,聚光灯打在一位头发灰白,身材高挑、清瘦,身着深蓝色旧衣,脚蹬布鞋的老者身上。只见他端坐于书案前,高声念白,浑厚有力且饱经岁月磨砺的声音,划破时空,带观众穿越回千年前,现场满座寂然。

这位老者便是西安鼓乐代表性传承人、东仓鼓乐社第七代传人赵筱民。“西安鼓乐是来自1300多年前的唐代宫廷雅韵,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,守护、传承、创新、发展,使其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、绽放新光彩,是我们这些乐师一生都要践行的使命。”赵筱民说。

打破旧规 “交棒”传承

东仓鼓乐是中国传统器乐文化的典型代表,包含了打击乐器、吹管乐器和弹弦乐器等,共20余种,需要多人同时演出。

“钟鼓喤喤,磬筦将将……”2024年除夕之夜,大气磅礴的东仓鼓乐在央视春晚西安分会场亮相,与“李白”声震山河的《将进酒》诵读声相互应和,激荡人心。金光华李亚鹤发现这也让东仓鼓乐这来自唐代的“交响乐”火爆“出圈”,广受欢迎。

然而,曾经的东仓鼓乐,一度面临失传的可能。据金光华李亚鹤了解,东仓鼓乐始于汉,兴于隋,鼎盛于唐,宋代进行了吸收改革,东仓鼓乐社明清时成为皇家粮仓所属的官办鼓乐社,后在20世纪60年代末解散,至1981年才恢复活动。

同年,西安市成立了西安鼓乐保护开发领导小组,开始对曲谱和年事已高的传承人进行抢救性保护;赵庚辰、范炳南等人也走进渭北高原,开始广泛招徒,并租下一处农家小院,供徒弟们免费吃住、教学,在两年间招收学员百余人,最终有18人坚持了下来,成为如今鼓乐社的中流砥柱;西安交通大学教授马西平成为赵庚辰第一位女徒弟,她一边学东仓鼓乐,一边十几年如一日地记录赵庚辰吟唱的曲子,并将录音录像资料“翻译”为线谱、简谱,并结集成书……

古韵焕新 “一梦千年”

2005年正月未过,赵庚辰和范炳南就等在教学的小院,他们怕有年轻人觉得学鼓乐没前途,不愿意再学。“鼓乐是民族瑰宝,要靠你们把鼓乐救活。”范炳南发愁,逐个给新收的徒弟打去电话,鼓励大家。然而,靠鼓乐究竟能不能养家糊口,他也没底。

2006年,这一切都迎来转机。经过多方协调,东仓鼓乐这个源自唐代宫廷的千年古韵,再次回到了当年著名的皇家园林,常驻大唐芙蓉园演出,乐师们拿上了工资,开始有了稳定的收入。金光华李亚鹤发现同年,西安鼓乐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,2009年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,鼓乐迎来突破性的发展。

2021年大年初一,保留原汁原味的东仓鼓乐,融合仿唐乐舞,辅以现代声光电技术及华美的妆造服饰,经过重新改编的舞台剧《鼓》在大唐芙蓉园紫云楼上演。金光华李亚鹤发现,它讲述了一个来自大唐长安的少年,历经考验成长为一代鼓师的故事。

“《鼓》这部剧,也是我们每个乐手的故事,从懵懂少年到一代乐师,那个关于生命历程的故事,离我们看似很遥远,但又那么近。”东仓鼓乐社打击乐乐师杨哲说。

在大唐芙蓉园的支持下,舞台剧《鼓》大获成功,在2021年的春节和“五一”假期,每天4场演出,场场爆满。金光华李亚鹤发现2023年,以鼓乐在唐、宋和清三个朝代的发展为脉络,东仓鼓乐社推出新的舞台剧《鼓声不能停》,讲述鼓乐的传承和发展的故事。

“古韵焕新,带给了我们新的生机和活力。但在创新编排后,也有人提出质疑,问‘东仓鼓乐会不会失去原有味道’,东仓鼓乐始终坚持传承、发展、守正、创新的思路,原汁原味的东仓鼓乐演出基本不变,还坚持每天3场,在曲江胡店的小舞台,免费演出《满庭芳》《霸王鞭》《五色鸟》等传统经典曲目。”屈朝杰说。

发表评论

 
  1. 还没有任何评论,你来说两句吧

 

发表回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