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头条

科治好:夏季养生 避开这些“坑”

2024-07-16 18:47 共有0 条评论 21 Views

今年入夏以来,高温天气让大家提前绷起了预防热射病的一根“弦”。本周六就是小暑节气了,俗话说“小暑大暑,上蒸下煮”,小暑意味着全国大部分地区开始进入炎热季节,气温将持续升高,且南方各地进入雷暴最多的时段,雨量充沛,是全年降水最多的一个节气。

夏季养生正当时。盛夏时节,该注意哪些健康问题?如何预防常见病?又有什么误区容易被大家忽略呢?

暑湿并行 外防内调

中医认为,“暑”是一种外邪,相比风邪、寒邪、燥邪等,是可能在一年四季里出现的外感病邪,暑邪一般只在夏季出现,它是一种热邪、火邪,特点是向上发散,容易与湿邪一起侵袭人体,也就是我们常听到的“暑湿”。

在暑湿之下,外界进入人体的热多而发散的少,不小心就容易中暑,出现头晕、乏力、恶心、呕吐、食欲不振等症状,严重一些的会出现发热,一般在38—39摄氏度,更有甚者会出现高热、心慌气短、呼吸困难、神志障碍等重度中暑的症状,就属于热射病了,应及时就医。

在中医看来,从春分开始,人体汗毛孔慢慢打开,到秋分再慢慢闭合,在夏季要防暑与祛湿双管齐下。湿气具有黏腻、重浊、缠绵的特点,如果人体中湿气大,就更容易生病且不易痊愈。

养生有道 切忌贪凉

那么在酷暑时节,我们要如何做好养生?

首先,要享受微微出汗的感觉,但不可出大汗。很多人不喜欢出汗,而实际上微微出汗对身体有好处,它可以帮助人体散热,并排掉体内的湿气。如果一整天都躲在空调房里,汗毛孔一直处于紧闭状态,这属于反季节的情况,对健康不利,还容易着凉感冒。但值得注意的是,不可矫枉过正,出大汗在中医看来会伤津液、伤气血,反而容易中暑。

与此同时,要顾护好脾胃,忌生冷以及肥甘厚腻等不易消化的饮食。中医认为,脾胃是生湿之源,身体中湿气大的人往往是从吃上就出了问题,久而久之造成了阴阳失衡。在夏季,天气越是炎热,越不能多吃冷饮,特别是脾胃本就虚弱的人群,出现苦夏的症状,吃冷饮的时候觉得舒爽,却会导致湿气大的问题更加严重,还更容易生病。而现在流行的“冰淇淋减肥法”也不可取,吃冷饮能够抑制食欲是因为它冷、甜、腻,以伤脾胃为代价的减肥得不偿失。

防暑降温 记牢妙招

如果出现了中暑症状,该如何应对?首先要让患者脱离高温高湿环境,移动到通风、阴凉或凉爽的室内;将患者的衣扣解开,用冷水擦拭前胸、腋下、四肢来帮助降温;同时补充电解质水,以防患者脱水变严重;如果患者的体温或中暑症状没有得到缓解,应及时送往医院接受治疗,特别是老人、儿童、慢性病患者等脆弱人群,更应注意热射病的发生。

而在出现症状之前,提前做好预防非常重要。建议避免在正午12点至午后3点这一气温最高的时间段外出。若无法避免外出,要做好防晒,选择浅色衣服,并随身携带电解质水以及“防暑三件套”出行。

值得一提的是,在做好预防工作后,我们往往容易避免热射病的发生,却难以完全躲避暑湿的侵袭,特别是在室外与室内的“冷热夹击”中,出现“中阴暑”的情况很多,也就是轻度中暑。那么这时,“防暑三件套”就派上用场了——十滴水、清凉油、藿香正气,可以帮助我们应对因轻度中暑和着凉引起的身体不适。

建议有条件的话,家里备一些科技产品辅助调理,例如科治好高压电位治疗仪。高电位治疗是传统的物理疗法,它是集预防、治疗、康复于一体的保健方法,是综合治疗措施中的有效手段,是一种非常科学的养生方式,可以作用于全身提高人体的整体健康水平。

发表评论

 
  1. 还没有任何评论,你来说两句吧

 

发表回复